世界睡眠日谁偷走了你的睡眠

睡眠问题已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健康问题之一。工作、学习的压力与生活中的“琐碎”,牵绊了许多人疲于奔波的身心,也让舒适惬意的高质量睡眠与他们充满倦意的灵魂渐行渐远。

究竟是谁偷走了你的睡眠呢?

老瞌睡虫的烦恼

“我爷爷爱在大白天打盹儿,经常看会儿电视就睡着了。有时他一个人出去散步,坐在街边也能睡着。”在小陶看来,爷爷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那就是随时随地睡觉。

小陶与父母、爷爷生活在一起。平日里,大家白天忙于工作,只留老人独自在家。“或许因为孤独吧,爷爷特别喜欢打瞌睡。因为爱打盹儿,还与家人产生过一些小摩擦。”据小陶回忆,一个月前的某个周末,他看到爷爷看电视时睡着了,就去关掉了电视,没想到爷爷瞬间惊醒,“他当时特别生气,说我不想让他看电视。我和父母都担心爷爷是不是生病了,但他坚持认为老年人都这样,不愿看医生。”

谈及小陶爷爷的情况,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张斌表示,根据睡眠调控中枢的规律,老人的睡眠倾向于多相式睡眠,即除了夜间为主的睡眠,白天也可能有一到数次小睡,只要较为规律,都属于正常现象。但若过度嗜睡,则需注意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等部分睡眠疾病风险。

无独有偶,甘肃的老王也被人称为“老瞌睡虫”,因为他一天需要睡18个小时,随时随地都可以睡着,餐桌、马桶都曾是他的睡床。据老王讲,他曾前一秒还在吃饭,后一秒就掉下筷子呼呼大睡。不仅如此,老王一睡觉就会发出震天响的呼噜声,扰得周围人不得安宁,老伴每晚都辗转难眠,十分痛苦。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老王医院寻求帮助。经医生诊断,老王得了重度鼾症,致病原因是肥胖和高血压,必须服用降压药,配合减肥和锻炼。

老年人喜欢打瞌睡,追根究底还是疾病在作祟。权威研究显示,70%以上中风患者在发病前5-10天会频繁打哈欠,尤其是老人。同时,频繁犯困还可能是认知障碍的早期表现。一项对例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嗜睡程度越高,越容易罹患阿尔茨海默病。

家有特“困”生

“放学了,我们打开书包写作业;放假了,我们背着书包去补课;开学了,我们的压力比山大……”这是一些中小学生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竞赛,巨大的升学压力,使孩子们失去的不仅是快乐童年,还有最平常不过的睡眠。

“孩子面临小升初的压力,不抓紧学习怎么行?”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读小学六年级,升学目标是当地的一所重点初中。由于该校依据小学毕业成绩挑选生源,学生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

王女士明知孩子成绩一般,却不甘心放弃这个升学机会。本着“笨鸟先飞”的想法,王女士带着孩子穿梭于各种补习班,课内课外的作业更是堆积如山。“每天补习回来开始写作业,通常会写5个小时左右,最早也得晚上10点半入睡。”王女士表示,孩子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勉强能睡8个小时,“没办法,为了美好的未来必须拼一拼!”

与王女士的孩子一样,在重庆某初中就读一年级的小张也面临“睡不够”的难题。“以为熬过了小升初这道坎儿,学习压力就小了,没想到初一作业更多。”小张无奈地说,即使他在课间争分夺秒地写,也要面临晚自习下课后的“挑灯夜战”。“我记得有一天夜里写作业写到11点也未完成,只好又定了凌晨4点的闹钟起床继续‘战斗’。”最令小张痛苦的是,难得的周末时光也被英语、美术、跆拳道等一系列课外培训班占得满满,根本睡不了懒觉。而在小张妈妈看来,为了能有优秀的学习成绩,孩子现在的付出是值得的。

据了解,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十分普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显示,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相比10余年前,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对此,张斌表示,青少年每天最好保证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导致记忆力变差、注意力不集中,反而会影响学习成绩。

“睡不着”的都市人

“我失眠好几年了,每晚都在挣扎着入睡,越是想睡着越睡不着。好不容易有了困意,周围只要有一点点声音又被惊醒。”说起失眠的痛苦,北京的杨女士一脸愁容。

杨女士就职于一家行业头部咨询公司,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每天都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她表示,项目任务重、时间紧是常态,“特别是写项目报告阶段,客户要得特别急,往往都需要加班加点。有时身体扛不住眯一会儿,结果梦里也不安心,甚至紧张到被吓醒。”

除了工作压力外,杨女士还饱受生活压力的困扰。33岁的她至今未婚,成为亲戚朋友眼中的“结婚困难户”。“我单身很久了,目前也没有男朋友,家里人都很急。只要和父母联系,三句话不离结婚,催婚被催到恐惧的地步。”杨女士坦言,她甚至有一种不结婚就对不起父母的感觉。

顶着催婚的压力,杨女士也试图通过相亲等方式寻找伴侣,但都以失败告终。“女孩子一过30岁,就是标准的大龄剩女,男方各种挑剔的目光,太伤自尊了。”屡屡碰壁之后,杨女士更焦虑了。她形容每天入睡时,这些烦恼就像蜘蛛网一样出现在脑子里,越想越痛苦,根本睡不着。

杨女士也想过换个工作换个心情,但由于大龄未婚,部分公司认为其稳定性差,到了面试这一关就没了下文,这也更加重了她的焦虑感。“企业可能由此联想到是不是因为有性格缺陷才没结婚,或者担心我很快结婚生子。不管怎样,对我的职业发展都很不利。”

在豆瓣上,许多与杨女士一样的失眠者聚集在上百个失眠小组里。在“睡吧,与失眠说再见”小组中已有近5万名成员,其中有“因为失恋天天失眠”“产后频繁失眠,有时整夜睡不着”“一闭眼就想起过世亲人的画面,极度痛苦”等多种原因的失眠贴、求助贴。还有部分成员分享助眠方法、康复经验,其中一位成员分享坚持运动改善睡眠状态的康复方法,获得了上百位成员的点赞和积极回应。

文:本报记者/张瑛编辑:邵琦校对:于潇枫审核:叶冬

让家庭健康产业惠及4.5亿中国家庭

推荐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angwang.net/jfzc/6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