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苏畅视觉
金燕木鱼
▲成都,年的寻常一天。By木鱼外地人曾这样看成都的房子。年,贾平凹到了成都,和几个朋友终日游荡。“从街头往每一条小巷望去,树木很多,枝叶清新,路面潮潮的,不浮一点灰尘,家门口,都置有花草……那街巷全是窄窄的,没有上海的高楼,也少于北京的四合院,那二层楼舍,全然木的结构,随便往哪家门里望去,内房竹帘垂着,袅袅燃一炷卫生香烟。”穿过秦岭而来的他,笔下有里有院,难掩倾慕。▲淹没在居民楼中的四川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教学楼,建于年。By朱毁毁这可能是商品房住宅时代之前,对成都人生活空间逼真的勾画。外人的视觉其实并不重要。对成都人来说,这座城市的宏大叙事,由闪着微光的涓滴——即成千上万个大小不一的空间汇集而成。这些空间的切割和塑造,对从业者堪称事业和江湖;而对普通人只意味着:家。年,全国住房改革起步,这是公认的房地产市场化的开端。但成都,早就“抢跑”了。抢跑的内在原因,首先是成都人喜欢“折腾”自家的空间。成都人家里的居住空间,一度是什么样子?平房,院子,筒子楼。▲一环,一栋“鸳鸯楼”在四十年后的意外走红,但仅限于拍照,而不代表着成都人真的想要再住进去。By刘陈平筒子楼,楼道里的烟熏火燎,夹杂着家长里短的欢声笑语。那年头,谁家都差不多啊。平房和大杂院,儿时的小伙伴一起玩耍,逮猫猫儿、跳橡皮筋、玻璃弹子、扇纸牌……太多的儿时记忆。
在年代中期到年代初,成都兴起了对住宅的自我改造。以院坝房(平房、部分杂院)为例,视老墙的成色或住户需要,或者拆空另砌成砖墙,或以水泥、涂料、油漆、白纸粉饰一新。室内大都吊了顶,用纸板、篾席、讲究的用层板打格做天花板,既遮老房子头顶的阴暗破陋(天花板以上部分大都保持旧貌),也挡灰尘。室内泥巴地面改成三合土或水泥地面,妖艳儿的还把自己屋前街沿地面也铺成水泥地,更妖艳儿的外墙和街沿地面铺水磨石,妖艳儿得不摆了的铺成大理石。▲年代,成都的西式客厅。By刘陈平
(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