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主要写减肥干货,认真看一定有收获,我保证!!
没时间看书的,我带你一起读精髓,省时高效获得知识点;
有时间看书的,看看这本你是否钟意并值得购买深度去看~
本书阅读时长:3小时。
本篇阅读时长:13分钟(而已)。
先简短的说下我本人的故事。认识我的都知道我最近三年以来都在断断续续的减肥,从顺利最多瘦到过,也就是中途最多瘦过35斤左右。
▲我滴对比照
虽然我三年期间并没有停止运动(是从未停止!每周都有坚持跑步/力量训练),但还是因为吃的太多体重又重新上弹至+,甚至有这么一年左右的时间,我都是停留在这个体重,体脂不仅不下降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结果最近这一个月我不断的反省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坚持整整三年,有时候旅游也会带跑鞋
▲瘦下来以后的样子
大家都知道减肥是真的不容易,非常痛苦,身心折磨,但当瘦下来以后是真的再也不想胖回去了,所以我痛定思痛,分析了我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可能你也会出现的问题):
1.没有一个必须减肥的环境。比如我没有必须要瘦下来的理由,我现在的身材已经是没人会说我胖了,也没有拍艺术照、旅游照的刚需。
2.忽略了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我也是最近才总结出来甚至远比运动重要了一个八度的一个重要减肥因子。不好好做饮食计划的减肥都是瞎扯淡,有时候是真的需要好好吃饭。甚至可以说我一年前瘦下来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瘦了,我仿佛只知道“运动就能瘦”,其余一窍不通,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发胖为什么变瘦都不懂,这可能是很多人的通病。
3.意志力逐渐薄弱。对于减肥这整件事进入了厌倦期以及陷入情绪低谷。
根据我这三条阻碍我减肥的理由,我重振旗鼓,做了一套全新的减肥计划,期间阅读了N+1本有关饮食、健身的理论知识。
对于我自己的第1个问题,我自己思考过后是这样的:
没达到自己的理想身材之前,都用Yesorno原则去问自己就好了:“是否达到理想的目标?”,答案只有是与否,没有中间的模糊阶段,即使有,也是在努力中。变得更好这件事本身就是私人的、可持续的、需要坚持的事儿。得过且过的想法只能收获得过且过的身材,随着年龄增长,基础代谢下降,减肥相对比现在困难,越早瘦下来越早好看。
第2个问题,饮食的重要性。运动的消耗根本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多,但吃东西反而比我们想象的卡路里数量多得多,我这一年多时间虽然不停的训练,假如我的训练量创造了一个消耗值(慢跑5km消耗大卡),我跑完了觉得想奖励自己一下,随手买了一包薯片(g,大卡),那么这个过程下来,我不但相当于没有消耗,还“净赚”了大卡(-+=)能量到身上!管不住嘴,再运动都没用,脱离了饮食的减肥基本都是瞎BB。
但同样注意,我绝不赞同任何轻断食、重节食、苹果减肥法、生酮饮食、不吃主食不吃肉、喝代餐等减肥方式。原因不仅仅因为不科学,很简单,你这么个减肥方法,牛逼你坚持一辈子,只能坚持一阵子的,没意义,即使瘦了还不是要反弹回去,因为没有改变饮食结构、饮食习惯。
第3个问题,意志力问题。为了增强我能减肥的信心,我不再每天都上秤了;家里到处都贴了我的计划表,冰箱前、化妆台前、门后、客厅。时刻提醒自己,减肥要当成一个正经的事情来对待,不是每天光说说说,光说谁不会说。年初定的计划,现在3月份了,你完成了百分之几了?
▲我给自己做的表格之一
下面分享一些减肥观点,来源于《好好吃饭》这本书,这本是颠覆我一些三观以及日常习惯的一本有关饮食的书。
★想减肥的人
★就是减不下来的人
★一吃就停不下来的人
★探究“吃”的本质的人
★说自己“喝水都会胖”的人
★健身减脂的人
Part1:总结概括
总结概括:本书探究吃的本质,深究到底什么原因能让我们吃过多的实物从而变胖。他的实验过程非常有趣,实验结果也非常有说服力以及可信程度颇高。本书作者主张不用意志力刻意减肥,通篇提倡改变饮食习惯从而减少暴饮暴食/过度进食等行为而达到轻松减肥的效果,大前提还是保证健康、每天能吃饱的情况下的科学方案。
阅读类型:生活-时尚养生
阅读评价:★★★★4星,总体来说书里对于大吃特吃的概念、案例、结论都是有理有据,读起来也容易接受,还能改变对吃这件事的固有看法,方便审视自己的饮食习惯,更好的去减脂。有科学实验、有真实案例、整本书风格诙谐幽默,读到一些概念/真理有醍醐灌顶之感。扣一星因为它封面写:无需自控力就能轻松减肥!我感觉有丶吹牛逼(.....)
初衷/兴趣点/为什么选择阅读:在研究饮食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想不断扩张对于饮食理论性知识版图,充实自己的知识库,理性、科学减肥。这本书的作者写作初衷与我想知道的信息不谋而合,他终其一生在研究人们为什么会吃过多的实物,而肥胖就是因为人们吃了过多的实物。
Part2:WHO?
WHO作者:BrainWansink,美国康奈尔大学食品与品牌实验室负责人,曾任达特茅斯学院、伊利诺伊大学、法国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并在内地克鲁军研究实验室担任客座教授。被尊称为“食物界的福尔摩斯”,穷其一生都在研究一件事:到底是什么因素让我们吃下了过多的食物。他的实验过程严谨而又妙趣横生,而研究结论出人意料却又让人恍然大悟。
Part3:What?
WHAT:这本书写了什么:
1.无意识额度:
我们进食略少或略多、但意识不到的额度或者区间。假如你每天摄入卡路里可以保持你的体重正好不增不减(如果每天的热量消耗量=摄取量,人体就处于能量平衡状态,能量平衡所需卡路里根据个人身体和当天活动量变动而变动),但是有一天你只摄入了卡路里,那你一定有感觉,吃的少了甚至会发晕。如果你吃了卡路里,你也会有感觉,有点撑,稍感沉重。但是如果卡路里在一定范围内(即无意识额度内)我们会感觉正常,体会不到细微差别。比如卡路里和卡路里,至卡路里。这就是积少成多理论,胖子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如果每天摄入比自己基础代谢+运动消耗所需要的能量多卡路里(仅仅两块太妃糖),一年就是卡路里,一公斤脂肪卡路里,一年就是会胖5公斤。
2.无意识进食:
我们在本性上不会边吃边问自己是否吃饱了,更不会停下来反思是否吃的过量,我们吃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无意识的)寻找吃饱的暗示或者信号。拿的容器越大,吃的就会越多。作者这里去电影院做过实验,即使有人刚吃过午饭,拿到大桶爆米花的比中桶的人还是平均多吃了53%的量,给的多,吃的多。
只是菜单上吊胃口的描写或者高雅名称或者对饭菜好吃抱有期待,就能让你吃的更多,你甚至意识不到这件事。就好像超市任何数字的促销标识都会让人们采购量比通常多30%-%。
3.节食无意义
因为1.人体会抗拒节食,2.人脑也会抗拒节食。3.日常生活环境难以节食。人的身体经历了上百万年的进化已经非常聪明,就像烧水的炉子。它需要燃烧更多食物时会开足火力,加快燃烧;当它需要较少的食物时,他会关小炉火,慢慢的烧。节食,只会让身体进入节能模式,反而更难消耗脂肪。
如果我们一再抗拒某样东西,最终我们可能会越来越渴望得到它。戒掉自己喜爱的食物不可取,减少我们进食的总量倒是可以实现。逼自己吃不爱吃的东西,不如吃自己喜欢的但是减量的食物(但是不是在劝大家吃垃圾食品!警告!)。
4.胃不会“算数”:
我们生来不会精准计算自己消耗的食物,所以我们靠自己停止进食,基本是不可能的。我们的胃不会算数,我们也很健忘,我经常吃了一些东西,转眼就忘了我吃了。除非计算自己吃的东西,否则很容易吃的太多。除非周期称重、衣服紧得穿不上,我们才意识到自己平日吃的太多了。因为人不管短期内的胖瘦,都是不痛不痒的,所以身体本身意识不到。我们通过常识判断自己是否吃得饱了,而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