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获取属于你的科学减肥食谱ldqu

0.01元抢魔法精选季卡,点击马上领取

▼广告一下,本期文末有「MYU」福利

1、免费获取属于自己的科学减肥食谱

2、原价元的2节燃脂专门课+10天健身卡,福利价仅需元

3、原价元的3节体态调整专门课+15天健身卡,福利价仅需元;

4、原价元的2节产后康复专门课+30天健身卡,福利价仅需元;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少吃」才是减肥正道,「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不过是美食面前的自我安慰。但今天我们要告诉你一个真相:

节食未必能减肥,却一定伤身

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竟然是真理!!

??

而且要!吃!很!多!

“什么?减肥竟然要多吃?”

作为全人类的永恒话题,每个人聊起减肥,一定都有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以上种种

这个叫悠悠的姑娘

都经历过

悠悠,今年27岁

身高cm,体重75公斤

没错,走在街上就是一坨

气势汹汹的高大壮小山

工作以后

因为长期久坐不动

悠悠的体重继续蹭蹭上涨

在走进MYU之前,她已经尝试过无数种减肥方式,什么水果减肥、代餐减肥、吃肉不吃饭、素食减肥、生酮饮食,通通试过。体重没掉多少,整个人还折磨得两眼无神,面无血色,皮肤粗糙,嘴唇发紫。

辗转反侧,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悠悠还是决定找个专业的健身馆试试。

黄教练看到她的头一眼,眉头一皱:

“看你这样儿,吃太少了吧?”

悠悠一脸懵逼:

“减肥不就是要少吃吗?”

黄教练两眼一瞪:

“没吃饱哪来的力气减肥!”

想好好减肥,到底要吃多少?

做完inbody测试,黄教授拉着悠悠坐到一边,边做减脂计划书,边根据她的身高体重,工作内容和生活习惯,算了一笔“吃饭账”:

按悠悠的情况,每天躺着不动的情况下,维持身体基础新陈代谢需要卡路里,如果算上工作、走路消耗的热量,维持身体基础新陈代谢需要卡路里。

意思是,悠悠每天吃的食物,超过卡路里,才叫“吃太多”。

如果吃不到卡路里,无法维持身体基础的新陈代谢所需,身体就会没有力气,进入“省电模式“,自动关掉一些功能。

比如降低新陈代谢,大脑无法集中精力,肝脏排毒,胰肠消化、大肠活动等等。

新陈代谢降低,意味着减脂速度也变慢了呀!长此以往,体重降不了多少,还会造成面色暗黄,疲乏无力,脱发,怕冷各种状况。

那要保证基础新陈代谢,让身体火力全开,消耗脂肪,需要吃多少东西?

我们一天所需的食物总额,由55%的主食,25%的脂肪和20%的蛋白质构成。脂肪容易解决,筷子上有反光油渍,说明此份外卖脂肪份额已满。

至于主食和蛋白质,按悠悠体重换算,意味着她一天要吃掉:2.5快餐盒米饭+13颗白煮蛋或2块手掌大小的牛排+3把不同种类蔬菜+低于每公斤35-40毫升的饮用水,大概等同于5.5瓶ml农夫山泉。

悠悠嘴张成O型,大得能塞下一整个灯泡:

“这么多的吗?”

黄教练:

“当然还要搭配每周3次力量训练

每周不少于分钟的有氧训练

只要吃够饱,我包你瘦!”

接下来的两个月,颠覆了悠悠此生对“减肥”二字的印象。她每天在黄教练的“监视”下,一边腹诽一边乖乖大口吃饭,每周三次训练按时报到,加上每天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周六周日还能放个假跟闺蜜下午茶。

然后,目瞪口呆地看着体重秤上的数字不断下跌,体脂比蹭蹭下降。

两个月后,悠悠在每天吃饱饱的情况下,

成功减重20斤!

比她前几年尝试各类减肥法甩掉脂肪的总额还多,每天吃饱,没饿过一天。不仅减肥成功,整个人容光焕发,精神奕奕,超有自信。

这样的案例,在MYU私教健身馆,还有很多很多。

每个人,都没有饿过一顿,每天吃饱,照样瘦。

辟谣时间:还有什么因素会拖慢减肥速度?

黄教练还有三个减肥小TIPS,要告诉大家。

1、减肥千万不要少吃多餐

有的小仙女胃口小,吃不完我们一天必须要吃的那么多食物,想分成几餐慢慢吃。实际上,少吃多餐会不停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脂肪与蛋白质不断合成。换句话说就是,吃越多餐,越容易胖。少吃多餐的方法,适合“增肌”人士。

2、身体缺水时同样会产生饥饿感

所以水喝得不够,可能会导致吃多噢。

3、调节好情绪与压力,警惕过劳肥

情绪低落、压力过大、经常熬夜,都会促进我们身体里皮质醇的分泌,造成身体疲劳与食欲暴涨。加上久坐带来的脂肪堆积,就很容易变成过劳肥。

所以,大家要学会纾解情绪与压力,记得时不时站起来走一走喝喝水,才能更好地瘦下来噢。

悠悠的变美故事,同样也可以是你的变美故事。

但每个人的身高、体重、生活习惯甚至工作内容与身体吸收情况不同,都会影响我们每日摄入的热量总额与食物构成。

想知道自己每天吃多少才能健康地瘦?什么样的食物中的蛋白质更容易被身体吸收?什么样的食物更适合自己?

赶紧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shangwang.net/jsjf/49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